加急见刊

关于地理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初探

张春霞  2012-03-09

【摘 要】:加强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在新世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中学的地理老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的一些做法:课堂教学渗透法、主题活动实践法、热点时事切入法、身体力行落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公民意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我国课程改革指出,地理教育要培养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烟台市教科院近日也出台了“烟台市十二五‘公民教育’行动计划”。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积极主动的、负责任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公民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地理老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尝试了如下的一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堂教学渗透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公民基本观念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又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环境及开发利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报告”引入课堂。因为地理教育与可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条件各要素和自然整体发展变化知识,可使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使工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主题活动实践法:围绕地理中的“公民意识”,设计专题活动。通过活动,强化实践环节,形成认真负责的“公民”态度。

如在“全国土地日”发动学生对家乡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查统计,直观感受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现实,这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忧患意识;“世界水日”到来之际,组织开展烟台福山区用水情况调查、对门楼水库进行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监测等活动,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主要污染物,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也在调查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3、热点时事切入法:如针对日本福岛核辐射问题,避免学生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引导正确认识日中关系。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把正在建设的世界第一大电站——三峡工程、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崛起、神舟六号和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谈感想。通过这些时新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4、身体力行落实法:如围绕“烟台福山峆垆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开展专家访谈、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围绕“全国大樱桃第一镇——福山张格庄”,让学生自己向家长请教樱桃的栽培,销售等问题。撰写《家乡的樱桃红了》小论文,在樱桃的生产,销售、深加工等方面说感受、谈办法、给镇领导提建议。有些建议还深受镇领导赏识。又如我在讲授“环境的保护”一节时,就以本地区为例,由于当初的领导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全区建了许多水泥厂、建材厂、造纸厂、电子厂等,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严重地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造纸厂经常放臭气,褐色的河里小鱼都死净了,人们更不敢下河游泳了……于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写了加强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寄给县领导。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情感,提升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

现在,我校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了,观看新闻节目的多了,能把生活中的现象主动联系到地理课堂上的多了,对经济建设中的情况敢于质疑的多了……我们认为这就是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

1 、包红梅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人的全面发展》《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02

2、孙中伟 王杨 《公民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与提升途径》 《地理教育》 2010年第Z2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