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


试论农民公民意识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论文摘要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论文关键词 农民公民意识 公民社会 主体意识一、公民社会理论及我国的公民社会构建公民社会的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亚里士多德把公民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或国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从黑格尔开始的,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区别于政治国家的社会领域。后来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引入公民社会领域。西方的公民社会理论是伴随着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在社会和国家的二元架构下逐步形成的。公民社会同时应该具备三个特征。首先是个人领域的存在,有的学者称为私人领域。“政治国家、公民社会”两分法论者认为这是经济活动的领域,“政治国家、经济系统、公民社会”三分论者认为是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其次是社团组织,有的观点认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的社团组织是公民社会的首要标

2013-04-24

试析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

论文摘要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下的概念,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与宪政精神中的权利保护、权力监约、宪政宽容精神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多个层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寻找推动宪政建设的新路径。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宪政精神公民社会宪政是与人类政治文明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经之路。宪政简单而言即为“限政”,强调对政府和国家的权力的限制和规范。而良好宪政秩序的建立不仅仅要求制度建设,更要求作为理念和信仰的宪政精神的培养。公民意识是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培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在理念和思想层面上发现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点,发现公民社会与宪政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实现宪政建设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一、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概念界定公民意识的概念由来已久,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公民意识有不同的认识。马长山认为“公民意识是对公民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双重组织生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价值判断及规范化认同。”焦国成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体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政治地位的现实感受和应有的认识。”但是无

2014-08-06

浅析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论文摘要: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高职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主导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其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丰富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一、 加强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主导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其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丰富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还应该为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中是一个新领域、新概念,但是它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其中“两课”、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就一脉相承,能够给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总之,对高职学生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可

2013-01-06

关于简论高校新生民主自制管理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文摘要:针对“90后”高校新生的特点,在高校开展民主自制管理和公民意识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丰富校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通过达成思想共识、组建学生骨干队伍、建立班规、开展各项活动等形成班级民主自制管理模式,并指出了今后公民意识培养努力的方向,即通过家庭、高校、社会合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论文关键词:“90后”;高校新生;民主自制;公民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扩招的力度加大,当前“90后”高校新生呈现出自理能力较差、个体个性化差异较大、接触网络信息丰富、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力较强、善于思考、具有叛逆和批判精神、渴望民主与独立等特点。“90后”高校新生能否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不仅能够决定一名大学生在校园中的轨迹,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及就业能力,影响着大学生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针对高校新生个体间个性化差异较大、具有叛逆精神等特点,我们在“90后”新生中开展班级民主自制管理,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一、在高校新生班级

2012-11-30

关于地理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初探

【摘 要】:加强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在新世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中学的地理老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的一些做法:课堂教学渗透法、主题活动实践法、热点时事切入法、身体力行落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公民意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我国课程改革指出,地理教育要培养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烟台市教科院近日也出台了“烟台市十二五‘公民教育’行动计划”。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积极主动的、负责任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公民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地理老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尝试了如下的一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课堂教学渗透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公民基本观念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2012-03-09

浅议法治国家建设的公民意识基础分析

论文关键词: 法治国家建设 现代公民 公民意识论文摘要: 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和不足成为制约法治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是法治国家制度的人文基础,体现为宪政意识、主人翁意识,核心体现为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加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着手。在现代国家中,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必备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说明增强公民意识已经从知识界的呼吁变成党和国家的意志。民主政治的推进重在制度建设,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持。现代公民意识的发育还不完全,公民意识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有待加强和重视,表现在基层选举、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各个方面。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国

2012-03-07

关于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公民意识

媒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像衣服与我们身体的关系,华丽或休闲的衣衫不再只是遮体御寒之用,而成了我们个人的一部分,媒体总是在穿针引线间发挥着它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作用。这样,培育和强化大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就成了现代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在发挥导向作用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自身首先是一个有着全面而稳固的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为此,需要研究新闻传播者的现代公民意识。本文着重论述新闻传播者的理性的规范意识、普遍的人类意识和现代的竞争意识。一、理性规范意识何谓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包括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自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理性规范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和现代竞争意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呢?首先,要具有责任意识。新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新闻事业的先行者普利策的话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都耳熟能详,“新闻记者是国家之船的驾驶台上的

2012-01-11

探析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三个效应

摘要: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生活建设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它也是不健全的。正确认识和分析研究现状对于公民意识教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回顾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发现出现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三个效应即溢出效应、补偿效应和交互效应。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溢出效应;补偿效应;交互效应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公民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将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一、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溢出效应乔治·埃尔斯特认为:“嫉妒对象的界定收到两种机制中的一种的控制。一方面,存在着一种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由于它的作用,嫉妒的习惯往往会蔓延开来。”[1]5同时他在分析托克维尔

2011-11-01

培育公民意识的探析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其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权利,维护个体利益,履行应尽的义务,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主动监督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情况。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水平仍然不高,这无疑制约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毋庸置疑,公民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培育公民意识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育、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内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 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很好地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并实现学校一家庭一社会在公民教育问题上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行而有效的公民教育,促成其权利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民所应具备的意识的形成,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校内公民教育应发挥主渠

2011-10-26

对于对高职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刍议

: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他们的岗位目标是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担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绩效型重任。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教育。一、 高职院校实施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理所应当高职大学生是属于这个范畴。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其总人数占全国在读大学生的50%以上,他们的岗位目标是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担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绩效型重任。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 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2011-09-14

试析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实困境对策选择论文摘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促使大学生养成对自身主体国家公民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时期我国国情和构建和谐高校的背景,阐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指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及相关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纵论新时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时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在新时期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国情和民主建设的框架下,首次提出关于“公民意识”的概念,标志着公民意识教育正式列入了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历史沿革、逻辑基点、内涵和外延、现实意义、特定教育背景下(如高职院校)和特定受教育群体(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2011-08-20

试析对高职素质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的研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公民校园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是公民,如何使这部分人具备公民意识,成为未来社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后备军,是我们这些高职教育者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我们高等职业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型人才,是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而目前,社会上对90后的高职生往往有“有知识、无文化”、“有技能、无职业道德”、“光自我,目无他人”的评价观点,而高职生中也确实出现学习自觉性差、责任感弱、人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比较缺失。而这种现代公民的素质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高职类学校而言,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教育则尤其重要。 那究竟何谓“公民”,公民就是具有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的个体,其个体蕴含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同时,还应具备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而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即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

2011-08-20

浅议对于对高职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刍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教育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他们的岗位目标是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担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绩效型重任。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职院校实施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理所应当高职大学生是属于这个范畴。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其总人数占全国在读大学生的50%以上,他们的岗位目标是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担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绩效型重任。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 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党和

2011-08-20

试析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途径与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途径方法论文摘 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制约及营造;利用课堂、实践活动等载体,落实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权力和义务的认识,是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选择的反映,它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其内容主要有权责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主体意识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和现代化程度重要标志。大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各高校相应的出台了不少措施和对策。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的内容上,表现为:空洞无物、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学生眼球,更不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民

2011-08-20

浅谈幼儿教师的培养应重视公民意识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公民意识;实践论文摘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性意义,但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却受到冷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意识不容乐观。学校应该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公民意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幼儿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如何,关系到幼儿的公民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却忽视了这一方面,为此应该引起关注。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阐述。一、公民与公民意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公民的含义“公民”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属于城邦的人”。《辞海》

2010-11-11

试谈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论文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分析,我们国家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公民意识淡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埋下许多隐患。因此,使青少年明确公民意识的内容,并从基本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道德培养,很具实践意义。2004年3月和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两个“意见”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青少年教育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意见”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加强青少年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现代化国家,只有她的公民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获得了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即具有现代人的性格与品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建设高度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造就

2010-10-26

关于现代性视阈下的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问题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 现代性 高职女大学生论文摘要:作为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所蕴涵和期待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具体承载,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直接关涉公民社会精神气质能否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内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价值依托,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路向。当代高职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境遇与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人格范型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主体意识、权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着力点,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承载着现代性价值的公民社会在其本质上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这种确证的表象往往是民主性制度的安排与“权利——权力”的适度张力结构的实现,但在根本上则依赖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发展。-nq-以说,公民意识是解读公民社会事实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最基本的判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一方面推动着中国社会器物与制度层面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吁求社会主体的人格状态与精神气质的根本转变。公民意识的培育与公民人格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进

2010-06-07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共创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人文关怀互动交流【论文摘要】中国已进入公民时代,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应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公民意识教育,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定位为社会主义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它宣告中国已进入公民时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能否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一、公民意识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十七大报告将公民意识教育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中国特

2009-12-05

浅析“网民”时代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力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网民”已经成为强化公民意识、促进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特地同强国论坛的网友在线交流,胡锦涛说:“我要借此机会,向网民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胡锦涛表示,通过网络,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的消息很快成为各大论坛的焦点,西方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BBC报道称,胡主席与网友直接交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声民意的重视。而笔者认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网民”已经成为强化公民社会意识、促进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透露,截止2007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1亿。有专家预计,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就社会生活而言,网民的活动正日益快速地赋予了传统的“社区”概念更加“无限可能”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

2009-12-0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能否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一、公民意识教育。和谐社会的基石什么叫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要每一个公民意识到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政府是自己的政府。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利弊得失。每一个公务员的优劣好坏都与自己的利益,与自己生活的质量高低息息相关,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它包括中国古人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包括“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包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致使官本位的观念深植民心,人们不知道维护、捍卫、行使自己的公民权,这就是缺乏公民意识的最主要标志。从十七大报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公民意识教育分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三大部分。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人权得到尊重和保护,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自由平等就是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

2009-12-05

关于农民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的探析

摘 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在的路径选择,传统文化的积淀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农民也显得举足轻重。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主体所应具备的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精神与法律价值观念”,“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对权利和义务的价值判断及其规范化的认同,是公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心态”[1]。它是公民所拥有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情绪态度的总和,属于社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把公民意识分为两个纬度:一个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包括公民作为政治主体所拥有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等;另一个就是公共意识,包括公民面对社会环境时所产生的法律意识、协商意识和公德意识等。前者倾向于权利意识,后者倾向于义务意识,两者相辅相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培养农民公民意识的价值所在 (一)可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社会基

2009-03-04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 新农村建设 培养[论文摘要]公民意识具有复杂的内涵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等。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进步。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公民意识在农村得以树立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观念灌输;将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一段时期以来,农业与农村发展出现“瓶颈”,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妥善处理工农关系,使我国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变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成功,关键看我们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的变革到不到位。“巨大的变革不是

2009-06-11

公民意识与食品卫生监督

[摘 要] 公民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食品安全领域,公民意识影响着政府监管政策落实的成效。增强公民意识,促进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关键词] 公民 公民意识 食品卫生监督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强化,这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全面了解并提高公民意识,将提升食品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是实现食品监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一、公民与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原意指“城邦的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宪法形式规定了国家属于公民全体,每个人天生平等地拥有国家所有权。公民概念成为了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在中国,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尽管公民一词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含义不同,但是公民概念内涵最核心的部分是相同的,即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

2009-03-25

公民意识教育刍议

【摘 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公民意识”淡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全民的公民意识需从多方面着手,我们要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制度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关键词】公民意识;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鲜明地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公民意识”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报告中,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故此也成为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仅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什么是公民意识通俗地讲,公民意识指的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有的意识,但要详细探讨它的含义,我们恐怕要从如下几个层次进行探析。一是从基础内涵上讲,公民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主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现代国家才存在公民和公民意识问题,封建社

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