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观察

李丽萍  2011-05-11

【关键词】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中西医结合疗法

近几年,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其中50%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在治疗此类高血压病时既要降低收缩压,又要避免使舒张压过低。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ISH 64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的门诊患者为观察对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1],确诊为ISH患者64例。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平均(60.25±7.21)岁;病程平均(21.37±12.64)年;收缩压(167±20)mm Hg,舒张压(76±11)mm Hg;1级高血压11例,2级高血压20例,3级高血压9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平均(61.83±9.14)岁;病程平均(20.74±13.91)年;收缩压(164±23)mm Hg,舒张压(77±12)mm Hg;1级高血压7例,2级高血压12例,3级高血压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值、血压分级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方案采用联合用药:氯沙坦(科素亚,默沙东公司生产,批号030712)50 mg/d,氢氯噻嗪12.5 mg/d。观察组在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依据中医的证型,予中药汤剂治疗。①肝阳上亢型:药用龙胆草、夏枯草、生地黄、猪苓、泽泻、当归、车前子等;②阴虚阳亢型:药用钩藤、枸杞子、女贞子、生龙骨、白芍、夜交藤、牡丹皮、葛根等;③阴阳两虚型:药用熟地黄、山茱萸、石斛、五味子、制附子、肉桂、杜仲等;④痰湿壅盛型: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茯苓、瓜蒌。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方案。2组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压以前3 d的非同日血压3次的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值;治疗后血压均以治疗结束前3日非同日3次血压平均值为准。②总有效率。③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给药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具体方法参照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疗效标准。显效:收缩压降至正常范围(<140 mm Hg);有效:收缩压下降20 mm Hg,但未降至正常范围内;无效:收缩压下降值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经统计学处理,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92,P<0.05)。观察组患者头晕、头痛、失眠、乏力、心悸、水肿等症状的缓解率和消失率分别为88.2%、81.0%,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和消失率分别为71.4%、48.8%,观察组改善症状体征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38,P<0.01)。

2.2 2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化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心率变化(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2.3 2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变化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ngⅡ、ET水平比较(略)

3 讨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持续升高,舒张压有下降的趋势。60岁以上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最重要预测因素[2]。ISH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当收缩压恒定,舒张压低的比舒张压高的患者2年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3-4]。目前,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血压控制模式已逐渐为业界所重视[5]。对于ISH患者,联合用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对ISH具有良好的血压控制效果,尤其ARB具有逆转动脉重塑、改善高血压患者阻力动脉僵硬度、降低血管平滑肌增殖、抗氧化等作用,可显著降低心脏事件及脑卒中发生率。利尿剂与ARB的联用是目前治疗ISH较佳的联合用药方案之一。但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尽管采用联合用药,对老年人ISH控制率仍不理想[6],尤其很多老年ISH患者常合并有心衰、糖尿病、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单纯以降压为目标难以改善老年ISH的病情与生活质量。 老年ISH属中医学“眩晕”、“头痛”、“心悸”、“中风”等范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尤其对于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具有优势,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为根本,从而弥补西药单纯降压的不足。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在西药利尿剂与ARB联合用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分证型治疗ISH,临床显效率与总有效率要高于单纯西药联用,在维持舒张压、心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地降低收缩压与脉压。 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ET是迄今所知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最强的缩血管活性多肽,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心、脑、肾及全身小动脉收缩和痉挛,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荷,减少冠脉供血,加重器官损害[7]。AngⅡ的缩血管作用强度仅次于内皮素,具有强烈的促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及中枢分泌促皮质激素和血管加压素等作用[8],ET、AngⅡ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中医药治疗ISH的机制,本研究检测了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ngⅡ、ET的水平。结果显示,在应用ARB治疗后,伴随血压下降的同时ET水平亦明显下降,而作为AngⅡ受体拮抗剂,血浆AngⅡ水平未明显下降。配合中医药治疗后,血浆ET、AngⅡ水平均下降,且降低水平要大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因此,通过降低AngⅡ、ET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中医药辨证论治调节血压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可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7-1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S]. 1993.49-51. [3] Franklin S, Khan SA, Wong DA, et al. 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irculation,1999,100:354-360. [4] Franklin SS, Jacobs MJ, Wong ND, et al. Predominance of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US hypertensives. Analysis based o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Ⅲ[J]. Hypertension,2001,37:869-874. [5] Jiang He, Dongfeng Gu, Xigui Wu, 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05,353:1124-1134. [6] 赵 冬,吴光苏,王 薇,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发病危险性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0):612-614. [7] Jaffrani NA, Ehrehpresis S, Laddua A, et al. Therapeatic approach to unstable angina:Nitroglycerin, heparin and combined the rapy[J]. Am Heart J,1993,126(5):1239. [8] Masaki T, Kimnar S, Yanagisawa M, et al. Mo 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 of endothelin regulation:Implication for vascular function[J]. Circulation,1991,84:145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