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型的关系

佚名  2011-05-04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清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收集17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CAM-1、VCAM-1、E-selectin、P-selectin、IL-6和CRP等水平,比较痰证、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水平变化。结果 发现各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颈动脉硬化痰证组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均较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患者显著上升(P<0.05)。结论 老年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老年颈动脉硬化痰证患者外周血中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特异性,痰的微观实质可能与粘附分子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老年;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level of serum ICAM-1, VCAM-1, E-selectin, P-selectin, IL-6 and CRP in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Blood sample were collected from 176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The concentration of ICAM-1, VCAM-1, E-selectin, P-selectin, IL-6 and CRP were tested by means of ELISA. The subjects were p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3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as higher, and the levels of ICAM-1 and VCAM-1 in phlegm group were higher than blood stasis group and marrow deficiency group (P<0.05). Conclusions The level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age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can reflect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The level of serum celluar adhersion molecules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connected with phlegm syndrome.

Key words: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aged;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颈动脉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致伤因素和血管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仍为15%~20%,提示颈动脉硬化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颈动脉硬化作为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反应,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则反映了这一炎症反应状态[2]。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位置表浅,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准确的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颈动脉的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相关炎症因子与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来自2005年9月-2008年4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硬化患者,共176例,其中男性109例,年龄平均(60±12)岁;女性67例,年龄平均(61±11)岁。经统计学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硬化,其中冠心病49例,高血压病101例,糖尿病47例,高脂血症56例,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全部患者近2周均无感染性疾病,不伴有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并排除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及动脉炎、药源性脑梗死。另外,在同期门诊中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2 方法

2.1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受检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 mL,常规分离血清(锥形离心管直径为17 m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CAM-1、VCAM-1、E-selectin、P-selectin、IL-6和CRP(试剂盒购自美国R&D System公司),具体操作参考说明书。

2.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采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3.5~5.5 MHz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探头沿颈动脉走向,自下而上作连续纵、横切面扫描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分别于双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1 cm、颈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1 cm处测量,以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内中膜厚度(IMT)。将IMT检测结果作为颈动脉硬化的判定标准[3]:以动脉内膜光滑、IMT<1.0 mm者为正常颈动脉,以1.0 mm≤IMT<1.5 mm为颈动脉硬化增厚,IMT≥1.5 mm且增厚的内膜向血管腔内凸出确定为有斑块形成。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医诊断学》[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6]和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7]及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8],制定中医四诊调查表。由2位副主任以上医师根据诊断标准,筛选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属于痰浊内阻证、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的患者。调查完毕后,数据纳入在线调查数据库。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使用q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相关分析使用Bivariate过程(Spearman系数),各炎症因子之间相关分析使用Bivariate过程(Pearson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冠心病在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其余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3.2 不同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对不同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查,发现各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颈动脉硬化痰证组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较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患者显著上升(见表2)。表2 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痰证组比较,△P<0.05,△△P<0.01 4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提示炎症与颈动脉硬化形成关系密切[9],但炎症参与颈动脉硬化过程的可能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是颈动脉硬化的始动环节[10]。在这一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管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表达大量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主要有ICAM-1、VCAM-1、E-selectin、P-selectin、IL-6和CRP等炎症因子。

本研究中发现,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炎症反应与多种中医证候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由于多种炎症因子共同参与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并且不同因子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独立或协同发挥作用,这也可能为临床上痰瘀互阻、虚中挟实等多种兼夹证的出现和不同证候之间的转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细胞衰老是生物衰老的基本单位,参与生物体衰老的整体进程,构成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病发病的共同基础。因此,在老年患者中,细胞衰老相关通路异常也可以直接诱导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过表达,进而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痰证组ICAM-1与VCAM-1水平明显高于血瘀组和精髓亏虚组,我们认为,ICAM-1与VCAM-1在颈动脉硬化中医证侯表达中有其独特特点,在痰证组颈动脉硬化患者体内可能有较高表达。由ICAM-1和VCAM-1介导的粘附机制几乎参与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作用机制十分复杂。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颈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与异常表达的ICAM-1及VCAM-1之间可能存在有某种联系[11], ICAM-1和VCAM-1则可能是痰的微观实质之一。但由于痰证的病理机制内容广泛,粘附分子代谢失常可能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总之,由于老年患者外周血中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这对于老年颈动脉硬化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则可以对具有一个或数个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群进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测,判断颈动脉硬化程度,结合相关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的水平,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病变。同时,由于粘附分子在老年颈动脉硬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相关因子的表达,注意从抗炎、化痰的角度对颈动脉硬化痰证患者进行中、西医全方面、多靶位早期干预,将可能对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