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陈延杰  2011-01-18

【摘要】 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在逐年增多,这些问题正引起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我院的研究生心理状况,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讨论,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及成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源;对策

Abstract It is shown by study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 medical student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se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education workers'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ostgraduates in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analyzes the source an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graduates in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Source;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07年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突破1800人,比2001年的427人增长了3.2倍,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医学研究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神圣天职,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笔者拟结合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成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高校心理门诊接待的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已经接近50%[ 1 ]。笔者在2年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间,切身感受到部分研究生因面临着种种压力而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我校研究生近两年来也出现一些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事例。2006级一名女性硕士研究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回避回忆研究生阶段的事情,表现出强迫和烦躁情绪,无法继续学习,导致退学;2005级一位博士,由于课题以及家庭原因的压力,出现了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推迟一年毕业。

相关资料报道,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研究生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某医科大学一男性硕士生因长期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而发展成一种变态心理,装扮成女生窜至另一所高校女生澡堂偷窥而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处理;2006年3月有关“复旦研究生虐猫”的帖子在网络上也广为流传。一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表明,约17.17%的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国内常模,但优于大学生常模和非医学研究生。此外,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具有女生差于男生,硕士研究生差于博士生,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2]。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及成因

2.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研究表明,学业、就业、经济、婚恋、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及方法、环境适应能力是医学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某高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研究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其次是就业、经济、婚恋和人际关系等问题。青年咨询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研究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就业、学业、情感问题,与本调查结果基本相近。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持类似结论[3]。

2.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2.1 竞争压力大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竞争压力太大。这主要是来自学业、就业和经济压力。从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要求来看,医学研究生承担着比其它类型研究生更大的压力。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试按《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课程考试合格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数,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学期间,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合格者,或有一门必修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不得申请学位。从笔者担任2年来的研究生辅导员经历发现,大部分同学反映学习压力过大,特别是临床学院的研究生,从开学初就每天晚上坚持晚自习。我校每年因为外语考试成绩、课题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数量,还有学位课程成绩这些硬指标没完成而没取得学位的平均有20多位同学。随着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提高,如研究生必须在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SCI论文,学业压力更大。同时,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人数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作为学历高的研究生而言,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大,求职的心理期望值也更高。相当部分研究生当时考硕、考博的目的就是为了暂时规避就业矛盾,希望高学历可以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当他们刚一入学就会发现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势必造成他们心理落差,但此时,他们已没有再逃避就业的退路,那些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准备定位的研究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多重压力的交互作用下,医学研究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荷日趋沉重,造成了过重的思想和精神负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现实和及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2.2 人际交往范围窄,交流少 调查显示,多数研究生都认为缺乏交流是造成他们心理困扰产生的关键。由于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他们的业务培养和学习大多是采取在各自导师指导下的个别培养办法进行的。因此大部分同学主要是与自己的几个“同门师兄弟”联系交往,或者同一专业的同学会交流多一些。大家整天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忙碌,互联网的普及又占用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加之研究生的集体性活动比较少,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欠缺,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相对分散、生活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交流与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容易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未婚的同学到了这个年龄,萌生着对异性和情感的渴望。相当一部分已婚的研究生,为了学业不得不与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十分渴求爱的交流却未能如愿,因而也常常感到孤独难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注重在研究生当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没有开设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和心理学课程,使多数研究生缺乏心理调运的理论和技能。不仅如此,少数研究生在平常自视清高,在碰到思想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告诉老师、同学和朋友,而自己又缺乏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思想压力很难得到缓解。

2.2.3 应对逆境的能力差 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应届生直接攻读硕士,或者硕士直接攻读博士,他们在整个青少年时代的人生旅途上是一路鲜花走过来的,没有经历逆境磨练,缺少应对逆境所必备的各种心理素养,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较差,在人际交流及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较差。一些研究生本身的人格并不健全,只会读书,甚至把升学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旦激烈的竞争降临,来自工作、学习、生活和婚恋方面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若不及时正确调整过来,这时候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就高了,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情绪不稳,甚至表现出冲动的行为。

事实上,医学研究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是正常的,它与常说的“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有自杀、退学等现象发生,但总体来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以常态为主。因此,关键在社会和学校都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3 对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国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象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许多学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部分人们认为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人才,已接受过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因此容易忽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更重要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全校上下,包括校领导、各级政工干部和辅导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医学研究生无需心理关怀、心理素质培育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观念的影响,正视少数研究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育作为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3.2 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着力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年级心理健康小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人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老师负责管理,组织协调研究生学院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通过心理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应由研究生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及研究生导师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应由研究生会牵头组织,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研究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学校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2]。

3.3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对心理学知识均有所接触,而且大多数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特别需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一些专家认为,医学研究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要包括下面的内容:对客观心理活动(客观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机的干预技术,心理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医患沟通的技术方法,心理诊断的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健康教育的手段、方法。这些内容,既能满足他们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也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提供实际性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设置上,要注意多样化,如老师主讲、讨论、案例分析、团体开展的心理游戏、心理AB剧、心理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作业等等。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发现,与心理健康讲座、宣传板报、朋辈的同伴教育等形式相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能使同学们受到深入、系统心理健康教育[4]。

3.3.2 开展专门为研究生服务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况更为复杂,他们的社会经历较为丰富,世故性和独立性更强。以我校研究生的情况为例,从培养类别上看,有非定向、定向、委培、自筹等,从婚姻状况来看有未婚和已婚的,从生源类别上可分成应届和往届的,因此研究生的整个情况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同学所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咨询,这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给研究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和他们交朋友,平等对待;第二,结合研究生的身体、年龄结构及所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特殊氛围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第三,注重对研究生进行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训练;第四,心理咨询工作要及时、到位。只有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3.3.3 充分利用网络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注重隐私保护。根据调查表明,当研究生求助于专业人员,他们首选对象是网络咨询,其次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科。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喜欢采用网络或者热线电话的方式与咨询师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咨询。我们要重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心理咨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建立心理辅导热线,利用现代网络完善网上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各种心理栏目,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自我淤积,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纠正和调节心理状态。

3.4 注重实践经验,提供多种丰富有益的交流机会是解决研究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方式 研究生课堂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经验,长才干。如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医疗服务实践,或者通过研究生担任住院医师,挑选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等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社会经历,以培养他们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使研究生们在学习期间有张有弛,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达到有效的心理调节作用,从而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