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赵薇  2011-06-12

【关键词】 妇产科 围手术期 护理

住院期间的患者往往想尽快手术,早日康复,出院走上工作岗位,过上正常生活。但是患者除自身显性疾病外,还可能带有另外一些感染因素,包括院内或院外获得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从而导致手术延期。所以,做好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选取336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全子宫切除术118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4例,阴式子宫切除术74例,剖宫产术40例,卵巢癌根治术20例。

2妇产科手术感染的病原体调查

2. 1阴道菌谱

正常妇女阴道内有许多微生物寄生,但不致病,主要包括需氧的乳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包手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梭杆菌等。因而阴道内既有无毒力菌也有强毒力菌。当年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发生变化时,妇产科各种手术的干扰,可使阴道内菌谱发生明显转化。当施行经阴道或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培养的细菌种类增多,有保护作用的乳酸杆菌阳性率明显下降,而毒力强大的大肠杆菌和脆弱类杆菌阳性率明显上升。手术为细菌侵入打开了门户,也促使阴道生长的毒力强的潜在病原菌中生长,形成了手术后感染的温床。

2. 2医源性感染

医疗措施的加强,提高了疗效,但也导致医源性感染率的上升,如手术范围扩大、皮质激素及抗代谢类药物的使用、放疗强度及化疗剂量的加大;一些强化治疗的高营养输液、呼吸机通气管道、持续性导尿、水囊探条引产,均可以使患者防御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免疫妥协状态。此外,抗生素种类的发展,应用剂量加大,不仅使感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增多,降低疗效,而且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2. 3条件致病菌上行感染

当各种妇产科手术产生创面和伤口后,需氧菌首先侵人创面耗氧,造成局部低氧状态,导致厌氧菌在此环境中繁殖并大量生长,成为条件致病菌,起到协同加重感染的作用。

如果患者体内存在易感染因素,如贫血、慢性消耗状态、肿瘤晚期、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术中出血过多、合并内科慢性疾病等,将削弱机体防御功能,导致术后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蜂窝组织炎、盆腔脓肿、伤口组织坏死出血、腹部及阴道伤口裂形,甚至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3感染原因

3. 1妇产科手术感染伤口的分类

依据伤口的部位及导致伤口的原因一般将伤口分为三类[1]: ①一类伤口:指清洁伤口,无细菌感染存在。包括非创伤性伤口、无炎性反应伤口和一直保持无菌手术的伤口,一类伤口术后感染率仅1%-5%。②二类伤口:指伤口部位有一定数量细菌侵人,但手术时尚无感染。妇产科大多数伤口属二类伤口。此类伤口又分两种:一种是比较干净伤口,如子宫、附件切除术、剖宫产术、宫颈癌根治术等,其术后感染率一般为3%-10% ,另一种污染伤口,如结肠手术、卵巢癌减灭术中剥破肠管等,其术后感染率可达5%-20%。③三类伤口:指已被大量细菌污染的伤口,感染伤口或内脏穿孔污染的伤口,术后感染率可达30%-40% ,必须引流及肉芽形成方能痊愈。

3. 2围手术期感染的高危因素

为预防伤口感染,寻找或避免感染诱因,将伤口感染高危因素分为二类:一类为外源性因素,包括术前术野准备不当、医护人员洗手不净、院内交叉感染、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及时补充、麻醉条件差、盆腔血肿、缝合伤口技术差、手术器械及缝线污染、病房环境不洁、伤口换药不良、腹腔引流不通畅、长期导尿后尿管污染等。另一类为内源性因素,包括年老、全身营养不良、过度肥胖、术前有阴道炎未彻底治疗、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贫血及急性重症疾病、曾有放疗史等。 4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及护理

4. 1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凡存在发生感染因素及有可能导致感染的条件,在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均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4.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常状态下妇女阴道内存在大量细菌, 58%为需氧菌, 42%为厌氧菌[2]。除乳酸杆菌为正常有益菌群外,其他由真菌、原虫、细菌和病毒组成的群体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在手术、分娩、出血等阴道微环境发生变化条件下可导致菌群失调。因此,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的原则为[2]: ①手术的种类有显著术后感染的可能; ②手术过程中细菌感染可能性大; ③具备各种外环境感染条件; ④所选择抗生素毒性低,安全、有效; ⑤无该抗生素过敏反应,皮试阴性; ⑥对妇产科常见菌群或已培养菌群敏感并具备活性; ⑦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严格关注二重感染并及时处理。

4. 3减少术后感染的措施

为减少妇产科手术后感染应注意以下环节: ①手术前纠正贫血、恶病质、低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 ②手术中仔细操作,减少组织坏死,彻底止血,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 ③对出血多,创面大的手术应在术后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物性状及气味,及时发现感染; ④遇有术后体温持续不下者,应查明原因,找到感染部位,进行血液或腹腔液细菌培养,调整抗生素。若为血肿感染或脓肿,及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 ⑤手术后鼓励患者活动,及时拔除引流管、氧气管、胃管、导尿管及静脉导管等,尽早下地。

细菌等病原菌微生物侵入人体,在围手术期是否致病,是一个感染和抗感染的复杂过程,其中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制剂与细菌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医学措施的改善,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围手术期患者抗感染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及危害,导致致病因子发生显著的变迁,这对于手术前、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有较大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郭珺,王欣,张美英等.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3):110.

[2]张文军,李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1):1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