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临床浅析

李占勇  2012-04-1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小切口

2004年6月-2010年5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方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7-69岁。病程6个月~24年,双下肢疼痛7例,其余为单腿疼痛,都有不同程度跛行。突出部位L4-5,31例,L5-S1,20例,L3-4,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12例,均为单间隙旁侧型突出。患者均有下腰部棘突旁局限性压痛点,并向患肢放射,与CT定位相同;经查体、影像检查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理疗、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均为初次手术。

1.2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胸部髂嵴下垫软枕,使腹部悬空。以x线片、CT片定位切口,切口长4-5cm,用椎板拉钩牵开椎旁肌,刮除残余肌肉,切除椎板间韧带、黄韧带,用450椎板咬骨钳咬除椎板间隙之上椎板下缘及下椎板上缘,使其形成Φ2-2.5cm的骨窗,分离粘连,潜行切除上、下椎板的内板和棘突的基底部,扩大椎管的内径,很好显露椎管、硬膜囊及神经根,用棉片保护神经根并牵开,显露突出的椎间盘,圆锥状切除椎间盘,使用髓核钳掏取变性椎间盘,保留部分后纵韧带以利手术后韧带修复,探查卡压脊神经根的骨性组织,扩大侧隐窝,彻底松解神经根,使其活动度>0.5cm,术后切口内置负压引流,48H后拔除,术后3d佩戴腰围下地活动。

2 结果

55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未出现感染、复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1]优:45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6%。

3 体会

以往常规腰髓核切除术存在切口大、剥离骶棘肌多,过多切除腰椎后部结构,常导致术后腰椎不稳,本组行小切口方法,较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的后部结构,有效维护了脊柱三柱结构的存在,最大限度减少后部结构所提供的前屈刚度的丢失。病变间隙腰准确定位,准确确定病变椎间盘所在间隙在体表的部位,对小切口手术极为关键,术前应仔细阅读腰椎正侧位X线片、CT、MRI,准确确定病变椎间盘所处间隙大小与神经根硬脊膜的关系。手术体位采用腹部悬空,以降低腹内压及椎管内压力,预防和减少椎管内静脉丛出血。要求手术医师技术娴熟,局部解剖清晰,尽量减少术中因技术问题而遗留的并发症。创面止血要彻底,以防渗血造成神经根的粘连,影响术后的效果。手术成功关键在于是否使受压的硬膜囊、神经根得到充分松解。应特别注意是否有细小的髓核组织卡在神经根管或游离在神经根的后方,反复探查神经根周围是否有突出的髓核组织,应使神经根充分松解,以免遗漏而造成术后临床症状不能缓解。为防止硬膜囊及神经根的损伤,可以在黄韧带表面咬除上、下椎板,待开窗后再切除黄韧带。切除突出椎间盘以往采用圆柱型环切,现采用圆锥状环切,多保留后纵韧带,以利术后韧带修复,恢复原有解刻结构,有利脊柱稳定性,防止腰椎不稳。

小切口方法实行腰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术前术后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活动和直腿抬高训练,防止神经根粘连和下肢肌肉萎缩,术后两周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防止腰扭伤。

参 考 文 献

[1] 杨惠林,唐天驷.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60-6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