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浅析

祝天全  2011-07-21

【摘要】 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手术治疗后引起的并发症状,为今后的治疗工作积累经验。方法:随机性抽取 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对205例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1个月~2年的回访调查,统计患者并发症的状况与处理方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状包括:术后坐骨神经痛、术后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结论:在手术前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手术中严格各方面的操作,可以显著改善手术治疗,降低并发症状的发生率。术后对病人采取多方面的护理,可有效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防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即“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其一般由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等形式。从目前调查资料显示,青壮年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发群体,男性的发病率要大于女性,而肥胖、瘦弱等群体也是该病的高发对象。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只需经过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则可恢复,但若患者存在疼痛剧烈、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神经受损等问题时,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才能缓解病情,术后患者的疗效满意度较高。而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5%-20%的病人在手术后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给治疗效果的发挥造成阻碍。

此次研究,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5例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具体分析,特别是21例存在并发症的患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择的205例病人,男109例,女96例,年龄范围25~62岁,平均45.79岁。全部病例均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屈髋伸膝实验均阳性,并经临床及CT或MRI确诊,患者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205例病人的患病时间在1~6年,平均时间2.5年,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史。4例L1-3椎间盘突出症,124例L4-5椎间盘突出症,77例L5-S1椎间盘突出。一般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小腿外侧皮肤麻木不适和灼痛,部分存在间歇性跛行。

1.2 手术指征及方法

1.2.1 手术指征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可重复发作,持续接受3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症状为显著改善或加重。②急性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程度十分剧烈。③间歇性跛行伴有根性坐骨神经痛。④患者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显著者。⑤中年病人的持续时间常,会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

1.2.2 手术方法 本次选择的205例病人,88例选择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选择117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术。对脑脊液漏并发症的控制主要依靠预防措施,在分离粘连及咬除椎板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操作步骤,动作要缓慢有序以防止撕破硬脊膜。

对操作不当引起的撕破,破裂口小的则无需修补,较大的则选择“0”号线进行修补。手术操作时需严格分离,操作时要绕开血管,必要时需结合双极电凝止血。对于渗血量过大的患者则使用肾上腺素盐水浸泡冲洗,以此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2 结果

205例患者在结束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2年的回访调查,统计患者病情的具体恢复情况。88例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患者,7例术后发生坐骨神经痛复发,3例神经损伤,2例脑脊液漏,1例椎间感染,2例术后出血大于300 ml。117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术患者,15例术后坐骨神经痛复发, 11例通过采取中医保守治疗恢复,其它4例手术失败;6例脑脊液漏,4例经置管引流7~110 d后自然闭合,其它2例失败;3例神经损伤,实施再次外科手术治疗后恢复;2例术后出血,经及时处理后止血完全;1例椎间感染,实施病灶清除术或恢复。

3 讨论

3.1 术后异常状况的防范 若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存在坐骨神经痛,则多数是因为诊断失误、术中处理不当、术后腰椎不稳等因素导致。医生在处理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腰椎X线平片、CT检查等进一步掌握病情,然后才能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处理期间要关注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改变,出现异常问题后及时处理。引导病人正确了解节段椎间盘的相关内容,术中对突出间盘组织的残留有效处理,选择稳定腰椎的处理方案,把过于肥厚的黄韧带和扩张狭窄的神经根管切除,患者在术后接受针对性的训练。

3.2 术中神经根损伤的防范 手术医师要把握好解剖特点,保持正常的手术视野,在确定神经根之前不得切开纤维环,确定神经根牵开之后才能把髓核摘除,这事避免损伤的主要措施。手术过程要严格操作,不得出现失误造成的组织受损。牵拉神经根力度不得过大,拉钩不得旋转,保持牵拉应间歇性松弛,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及出血。在咬除神经根周围组织时要进行试探性钳夹,若神经根夹入钳内,则会造成病人出现跳动反应。

3.3 椎间隙感染的防范 加强预防是控制椎间隙感染的主要措施,在手术前期医生要做好多方面的检查,对盆腔和腹腔器官的感染严格防范。手术期间严格无菌操作,使用3%碘伏纱球涂抹于腰部皮肤以达到消毒作用,待干后再用70%酒精纱球涂抹2遍,洗净碘伏,每一遍后范围逐渐减小,然后结合酒精纱球把边缘碘伏擦净。手术操作时要用0.9%NaCl溶液对切口反复冲洗。

3.4 脑脊液漏及术后出血的防范 保证手术在直视状态下操作,对硬脊膜加以维护,结合神经剥离子分离,同时分布在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这是为了防止手术器械对硬脊膜造成的损伤。术后选择头低脚高位,合理选择地塞米松及甘露醇降颅压为减轻脑脊液对破裂口压力,负压吸引必须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以防脑脊液漏。术中准确定位能避免出血,对静脉丛起到保护作用。完成手术后需及时止血处理,避免术后咳嗽、便秘、体位移动造成二次出血。

[1] 朱明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与鉴别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2):295.

[2] 蒋尧传,唐志宏,辛桂桐.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骨科杂志,2009,9(3):245-247.

[3] 张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分析及治疗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6):825-826.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