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营销理论总体框架的形成与发展

王成慧  2002-03-18

市场营销思想最初始于20世纪初。在市场营销研究刚刚起步时,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正处于20世纪的第一个鼎胜时期,因此其必然对这门新学科长生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没有经济学,就没有今天的市场营销学。所以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世界营销学大会上声称:“经济学是市场营销学之父”。

早期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都十分熟悉当时流行的经济学思想。因而当市场中某个问题引起他们注意时,他们常常以经济理论作为参照框架。但市场营销学和经济学毕竟不同,经济学通常侧重于理论性研究,而市场营销学更侧重于经验和实践,或者说,市场营销理论是在对实践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发展与演进的。自营销学产生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营销理论研究框架的形成和演进发展过程。

4Ps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原本就包括12个要素),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4Ps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等环境因素,称之为不可控因素,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如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营销因素,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就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如图1—1所示)。

此模型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把企业营销活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概括为三个圆圈,把企业营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成千上万的因素概括成四个大的因素,即四Ps理论——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的确非常简明、易于把握。得益于这一优势,它不径而走,很快成为营界和营销实践者普遍接受的一个营销组合模型。它的创造人也因此成为享誉全球的营销学专家。

4Ps为营销提供了一个简洁和易于操作的框架,因此提出以后便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无可置疑的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甚至认为市场营销乃是“通过对观念、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计划和实施,以促成交易和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过程”(ChristionGronroos,1994)。而且,如何在4Ps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4Ps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每本营销教科书和每个营销课程都把4Ps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

尽管营销组合概念和4Ps观点被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开来,但同时在有些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营销学者特别是欧洲学派的批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销要素只适合于微观问题,因为它只从交易的一方卖方来考虑问题,执著于营销者对消费者做什么,而不是从顾客或整个社会利益来考虑,这实际上仍是生产导向观念的反映,而没有体现市场导向或顾客导向,而且它的重点是短期的和纯交易性的;

(2)4Ps理论是对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的过分简化,是对现实生活不切实际的抽象。博登认为,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的这个概念并不是要给市场营销下个定义,而是为营销人员提供参考,营销人员应该将可能使用的各种因素或变量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Neil Borden,1964)。但在4Ps模式中没有明确包含协调整合的成分,没有包括任何相互作用的因素,而且,有关什么是主要的营销因素,它们是如何被营销经理感受到并采纳等这些经验研究也被忽视了,“对于结构的偏好远胜于对过程的关注”(Kent,1986)。同时,营销是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而4Ps模型忽略了交换关系中大量因素的影响作用;

(3)4Ps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和仅仅代表商业交换一部分的迅速流转(fast moving)的消费品的销售。况且,消费品生产者的顾客关系大多是与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工业型关系,消费品零售商越来越把自己看成是服务的提供者。在这种情况下,4P’s在消费品领域的作用要受到限制;

(4)4Ps观点将营销定义成了一种职能活动,从企业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授权给一些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分析、计划和实施。“企业设立营销或销售部具体承担市场营销职能,当然,有时也吸收一些企业外的专家从事某些活动,比如像市场分析专家和广告专家。结果是,组织的其他人员与营销脱钩,而市场营销人员也不参与产品设计、生产、交货、顾客服务和意见处理及其它活动”(Christion Gronroos,1994),因此导致了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潜在矛盾。而且它缺乏对影响营销功能的组织内部任务的关注,“如向企业内部所有参与营销或受营销影响的人员传播信息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计激励和控制系统”(Van den Bulte,1991);

(5)市场营销组合和4P’s理论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格隆罗斯认为,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受到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三十年代垄断理论的影响。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很快被切断了,甚至完全被人们忘记了。因此,市场营销组合只剩下一些没有理论根基的P因素堆砌成的躯壳(Christion Gronroos)。高斯达·米克维茨(Gosta Mickwitz,1959)早在1959年就曾指出“当营销机制中基于经验性的工作表明企业采用了彼此之间大量的明显不同的参数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理论如果只满足于处理其中的少数几个,这样的理论的现实性就很差了”。

针对这些批评,后来的学者们又在不断得将4Ps模型进行充实,在每一个营销组合因素中又增加了许多子因素,从而分别形成产品组合、定价组合、分销组合、沟通和促销组合,这四个方面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要求其他因素响应变化。这样就形成了营销组合体系(如图1—2所示)。根据实际的要求而产生的营销因素组合,变化无穷,推动着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和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

营销因素组合的要求及目的就是,用最适宜的产品,以最适宜的价格,用最适当的促销办法及销售网络,最好的满足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信誉及最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至今为止,4Ps理论模型仍然是营销决策实践中一个非常有效指导理论。笔者在后面的应用分析中仍然使用了这一理论模型。

4Ps理论统治了营销学界3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之4Ps在企业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西方营销学者(以美国管理营销学派为主)又不断地对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因素进行改动与扩充。这些改动与扩充大多是对4Ps加上一个或更多的P而形成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传统营销组合理论的经验库是标准化消费者商品的批量制造。“但服务所独有的特性使它对服务业来讲永远不可能获得巨大成功”(Event Gummesson)。正因为服务营销与传统的4Ps产品营销有所不同,为了克服这一理论上的缺陷,布姆斯和比特纳于1981年在原来4P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P”(Booms and Bitner,1981):参与者(Participants,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人——People,即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顾客),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服务组织的环境以及所有用于服务生产过程及与顾客沟通过程的的有形物质),过程(Process,构成服务生产的程序、机制、活动流程和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沟通),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与此相对应,格隆鲁斯也主张服务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4Ps外部营销,还要加上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他认为,外部市场营销是指公司为顾客准备的服务、定价、分销和促销等常规工作。内部营销是指服务公司必须对直接接待顾客的人员以及所有辅助人员进行培养和激励,使其通力合作,以便使顾客感到满意。每个员工必须实行顾客导向,否则便不可能提高服务水平并一贯坚持下去。交互作用营销是指雇员在与顾客打交道时的技能。服务质量与服务供应者密不可分。顾客评价服务质量,不仅依据其技术质量,而且也依据其职能质量。特别是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价格、人员、和物质设施等来判断其服务质量。服务营销的7Ps理论如图1—3所示。

7Ps说虽然是基于服务营销特殊性、并在4Ps的基础上扩充与发展起来的,但其却受到了一些营销学者的批评,沃特斯库特认为(Walter van Walterschoot,1996),严格上说,所加入的三个“P”或者可以在4Ps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或者其不属于营销组合变量。在服务营销情况下,参与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或损害服务效果,然而,执行服务的个人活动属于第一个“P”(Product),这一P实际已经包含了目的在于使需要得以满足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员工参与生产过程是营销组合要素“产品P”所蕴含的应有之义。将顾客作为整个营销活动的参与者,这是7Ps的创新之处,但顾客本身按照定义并不构成营销组合要素,他只是营销活动的满足目标。服务的物质环境加上用于支持服务有形要素,显然能影响需求,但这类要素在营销者控制之下时,他们实际上是产品或分销要素的部分,作为营销组合要素,没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来。对于过程P,4Ps执行与实现,就是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

笔者认为,服务营销7Ps说虽然是针对服务营销的特殊性而提出的,但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却不仅仅限于服务营销的范畴,它对整个营销理论乃至企业理论的发展都有启迪:

(1)7Ps提出了员工的参与对整个营销活动实现的重要意义。4Ps理论中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的思想。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企业的目标函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先验性地认为在企业中是“资本雇用劳动”,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构成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采取的是单边治理,即企业中的决策权集中在所有者及其代理人手中的,企业内部员工只是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古典管理理论则将人视为是被动与消极的因素,只把他们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将人视为机械的附属物。所以传统4Ps营销理论没有为企业员工在经营战略决策中提供应有的地位,它将员工只是当成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忽视人力资本的价值,所重视的仅仅是“管理者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契约关系而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特殊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但为各种要素提供了某种发挥某种生产经营作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组合能够形成某种“集体生产力”,创造出可观的“组织租金”(杨瑞龙,周业安,2001)。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内部的组织安排,产权配置都将影响到相关当事人的工作积极性及与其他当事人的合作态度,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协作态度和“集体生产力”的大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的增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雇员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重要,甚至许多企业是通过知识雇用资本来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给予企业内部员工以相应的决策权,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协作的主动性。服务营销7Ps理论中对企业中营销活动参与者“人”(people)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即企业员工是企业组织的主体,员工在企业里对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员工才有积极性,企业才能成长。管理者必须面对“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技术和能力,组织要认识到员工的需要、想法和愿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应追求通过员工的成长来实现组织的成长,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2)重视营销活动中顾客的参与与配合。在4Ps理论中,顾客只是处于被动地适应企业营销活动的地位。7Ps理论虽然只是针对服务的特殊性而提出顾客参与和配合,但这实际上是关系营销思想中“与顾客关系”的雏形。关系营销理论认为,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顾客不仅仅是被动地得以满足,而且应该主动加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来,企业与顾客之间必须建立起事业和命运共同体,形成一种互相适应、互助互利、和谐一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顾客的忠诚,稳定顾客群。

(3)对过程的重视。这不仅重视企业针对顾客的外部营销活动的过程,而且启示我们,企业营销也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与合作过程的管理,因为营销是一个由各部门执行的全员参与的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活动实现的根本保证。

考虑到除最具特色的目标集团之外的公众主张,科特勒(Kotler,1986)于1986年提出了两个附加的和一般的P: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认为除了给顾客和中间商(如代理商、分销商和经纪人)提供利益外,同样应包括政府、工会和可以阻碍企业进入某市场以获利的其他利益集团。政治权力是指为了进入和在目标市场上经营,向产业官员、立法人员和政府官僚们提出自己的主张,为了获得其他利益集团的预期反应和关注,运用审慎的院外活动和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则在于影响公众的观点,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这主要是通过大众性的沟通技术来实现。他进一步将加入此两个要素的营销称之为“大营销”(Megamarketing),意思是说营销是在市场特征之上的,即不仅仅是要考虑市场环境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营销者必须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以便在全球市场上有效的开展工作。这即是我们所说的6Ps。

同时,随着对营销战略计划过程的重视,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营销计划过程必须优先于战术营销组合(即4Ps)的制定,战略营销计划过程也可以用4P来表示:

(1)探查(Probing)。Probing(探查或研究)是一个医学用语,本意是指医生对病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彻底的检查。在营销学上,Probing实际上就是市场营销调研(MarketingResearch),其含义是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与分析有关市场营销的情报资料,比如市场由哪些人组成,市场是如何细分的,都需要些什么,竞争对手是谁以及怎样才能使竞争更有效等,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确保营销活动顺利地进行。市场营销调研是市场营销的出发点。“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总是要进行市场营销调研”(科特勒,1986);

(2)分割(Partitioning)。实际上就是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其含义就是根据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运用系统的方法,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的过程。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因此,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具有相似性;

(3)优先(Priortizing)。就是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即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要进入的那部分市场,或要优先最大限度地满足的那部分消费者。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不能不能经营所有的产品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任何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消费者的需求,经营一定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要;

(4)定位(Positioning)。即市场定位,其含义是根据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对产品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企业在行业中确定适当的位置。

科特勒认为,只有在搞好战略营销计划过程的基础上,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定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取得最佳的营销效益,营销人员必须精通产品(Product)、地点(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四种营销战术;为了做到这一点,营销人员必须事先做好探查(Probing)、分割(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和定位(Positioing)四种营销战略;同时还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权力(Politics Power)两种营销技巧的能力。这就是科特勒的10Ps理论。

同时,科特勒又重申了营销活动中“人(People)”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或许是所有“P”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企业营销活动可分为两个部分:外部营销(External Marketing)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让其在购买和消费中感到满意;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是满足员工的需求,让其在工作中感到满意。同时,企业的成长和利润也应该使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感到满意。

10Ps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营销管理理论分析框架。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参见图1—4)

另外,有些学者在Ps中还加入包装(Packaging)、人员推销(Personal Selling or peddling)等“P”因素,但这些基本上可归结到分销渠道或促销中,不再多述。

总的来说, Ps理论特别是科特勒10Ps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整个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这在营销理论发展史上必将留下光辉的一笔。

正当管理营销理论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确立的理论或规范的观点时,一种新的理论和模型在欧洲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产业营销和70年代的服务业营销就重视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及营销网络,“明确地将营销视为社会环境中建立在人际关系这块牢固基石上的相互作用”(Gronroos,1994)。而80年代的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理论的出现则更进一步对传统的营销关理论提出了挑战。格隆罗斯是这样定义关系营销的:“营销就是在一种利益之下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只有这样,各方面的目标才能实现。这要通过相互的交换和承诺去达到”“这种关系哲学重在强调与顾客(及其它利益相关人、网络合作者)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而不是与顾客持对立态度;重在强调公司内部的合作而不是劳动分工职能专业化;认为营销是一种遍及组织内部的兼职营销人员以市场导向的管理活动,而不是一部分营销专家的独立职能活动”(Gronroos,1990)。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DonE.Schultz将关系营销思想简单总结为4Rs,从而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

(1)关联(Relevancy)。即认为,企业与顾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利益上是相关的、联系在一起的,建立保持并发展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企业应当同顾客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保持与顾客的密切联系,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关心他们的命运,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会,通过提高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中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降低顾客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及体力成本,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让顾客的购买和消费中得到更多的享受和满意。特别是企业对企业的营销与消费市场营销完全不同,更需要靠关联、关系来维系。

(2)反应(Respond)。在今天的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当代先进企业已从过去推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建立关联关系,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反应速度和回应力。

(3)关系(Relation)。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与此相适应产生5个转向:从一次交易转变为强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长期地拥有用户;从着眼于短期利益转向重视长期利益;从顾客被动适应企业单一销售转向顾客主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从相互的利益冲突变成共同的和谐发展;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关系。同时,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自提供运营过程中所必需的资源,所以企业必须和与经营相关的成员建立起适当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张网络(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组织间的生产潜力,基于各自不同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进行分工与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分担风险、提高竞争优势,更好地为消费者和社会服务。

(4)回报(Return)。任何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双方主体而言,都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因此,一定的合理回报既是正确处理营销活动中各种矛盾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的落脚点。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满足顾客价值需求和其他相关主体利益要求的必然结果。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顾客必然予以货币、信任、支持、赞誉、忠诚与合作等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而最终又必然会归结到企业利润上。

综上所述,关系营销的4Rs理论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哲学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以Ps为核心的营销管理理论强调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如何通过对内部可控的营销因素的有效组合,适应外部经营环境,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4Rs将企业的营销活动提高到宏观和社会层面来考虑,更进一步提出企业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与顾客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互动关系,企业的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目的,企业利润的获得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因此,该理论提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建立起事业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巩固和发展长期的合作协调关系,强调关系管理而不是市场交易。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第8版中也写道“精明的营销者都会试图同顾客、分销商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信任的和互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靠不断承诺和给予对方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公平的价格来实现的,也是靠双方组织成员之间加强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联系来实现的。双方也会在互相帮助中更加信任、了解和关心”(菲利普•科特勒,1997)。在此,我们可以将Ps说与关系营销的Rs说进行整合成一个综合的营销理论框架(如图1—5所示)。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