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


浅议逐层成本管理法对政府行政成本管理的启示

摘要:政府行政成本与企业生产成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垄断性的;政府并非盈利性组织,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这使得它具备两大特征:权力不对等,行政收入来源无须经过市场这一关卡的检验,直接入账;时间不对应,行政成本与行政收入的时间逻辑关系与企业生产成本和收入的时间逻辑关系正好相反。 关键词:行政成本成本管理逐层成本管理法 一、 逐层成本管理内容及方法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逐层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由杜勇、陈建英首先在《新型成本管理方法——逐层成本管理法》一文中提出,他们将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成本详细的划分为表皮成本、内层成本和葱心成本三个层次,利用葱心成本模型(图1)形象的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分析各自特征

2011-12-27

试议全项目预算:一种控制行政成本的全新财政支出管理模式

摘要:目前对财政支出所通行的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类管理的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主要的问题是财政支出分配被编制因素束缚,在机构膨胀的带动下行政支出被动扩张,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的专项资金则受到挤压,公共财政目标难以实现。为此,应当改革现行模式,转向一种“全项目化”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摆脱按照编制养人养机构的窠臼,实现“以事定编”。关键词: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行政成本膨胀;全项目预算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管理的通行做法是,采取“资金功能”加“资金性质”两条线并行分类管理,即:在资金功能上,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管理,解决资金“做什么”的问题;在资金性质上,将资金按使用渠道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区分“养人钱”和“办事钱”,解决资金“怎么用”的问题。以2010年向社会公开的财政部部门预算为例①,部门预算支出按照下列方式编列(见表1)。然而,上述国内通行的做法在国际上却并不常见,如果参考世界银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支出预算,就会发现,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预算支出都只按功能分类“一条线”分类,没有按照资金性质的“第二

2011-12-03

关于逐层成本管理法对政府行政成本管理的启示

摘要:政府行政成本与企业生产成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垄断性的;政府并非盈利性组织,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这使得它具备两大特征:权力不对等,行政收入来源无须经过市场这一关卡的检验,直接入账;时间不对应,行政成本与行政收入的时间逻辑关系与企业生产成本和收入的时间逻辑关系正好相反。 关键词:行政成本成本管理逐层成本管理法 一、 逐层成本管理内容及方法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逐层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由杜勇、陈建英首先在《新型成本管理方法——逐层成本管理法》一文中提出,他们将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成本详细的划分为表皮成本、内层成本和葱心成本三个层次,利用葱心成本模型(图1)形象的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分析各自特

2011-10-19

浅析对行政成本增加的伦理思考

论文关键词:行政成本行政道德行政制度伦理治理论文摘要:行政成本增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行政成本增大从伦理角度来说,至少可以是由行政道德失范,行政制度不完善,社会道德调拉力度弱化造成的。由此,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带有旧体制惯性的行政管理,必然显现出许多不适应性和弊端,它们和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作用,并且通过行政过程中行政行为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增加即行政成本升高表现出来,行政成本一旦超越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1,行政成本增加的道德内涵行政成本,从行政管理主客体来说,可以分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沟通成本、监控成本等。从行政环境来说,又可分为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心理成本、结构成本。无论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伦理状况怎样,还是时间、资金等资源分割的公正性如何,都和行政成本有关。因此,行政成本的升高不仅有着政治、经济、行政科学化程度的原因,同样也有着道德的影响。行政管理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

2011-01-04

行政法的成本与效益

[摘要]将成本———效益模型运用于行政法领域必须注意类似于制约因素、非必要成本地位及局限性等诸多问题;为达到以最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最佳的运行效果,还必须对行政法运行的最佳成本边际问题进行研究。[关键词]行政法成本;行政法效益;问题与对策一、行政法成本及行政法效益释义现代西方制度学派的兴起及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将效益导入法律,形成以效益为基点的法律分析。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把经济学的交易成本与社会成本理论运用到法律分析中,其中对法律所作的经济分析,集中到一点就是:法律制度的基本取向在于效益。制度学派另一代表人物波斯纳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及在哪种情况下,非自愿性的交易(指法律强制下的交易———引者注)可能会提高效益。”〔1〕(P7)经济分析法学认为,所有的法律活动和全部法律制度,都始终存在一个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法律运作交易成本,从而获得较大收益的问题。(一)行政法成本的涵义对于什么是行政法成本这一问题,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还没有明确的阐述,即使在西方法律的经济分析学说那里,也找不到明

2008-06-18

完善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 增强成本效益意识

摘要:本文针对国行政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尤其是在经费支出的核算与控制上提出了具体措施。首先提出构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增加反映经费支出的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其次提出了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及报表分析的改进建议。使行政单位会计在控制经费支出、节约财政资金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问题的提出1、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失控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机关。去年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指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行政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近来,关于政府公务人员一天耗电量是普通百姓的19倍,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等,这些反映行政管理费用浪费的消息不断的见诸于报端。此外,近几年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行政单位(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很乱,会计违规现象十分普遍。像挥霍公款,贪污挪用公款

2007-02-11

政府行政成本分析和控制

年份 (二) 政府规模庞大 1 政府层级过多、机构臃肿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8个小国仅设一级中央政府,有25个国家只设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有67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只设三级政府,我国现在却是中央、省、市、县和乡五级体制。每一级地方组织又层层设置了与上一级政府相对应的机构。正式、临时机构繁杂,其中省一级平均超设机构25个,地区超设机构20多个,城市超设机构15个,县超设机构10个。过多的政府层级和不断膨胀的机构设置,使政府各项开支巨大,给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 政府行政人员数额巨大 在我国,机构林立导致了政府行政人员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遏制的增长迅猛的巨额人员经费支出,这是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最大的一个成本项目。据统计,我国人口同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供养人数的比例,建国初期是600∶1 ,1978年为50∶1 ,2003年为28∶1。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失控,增长迅猛,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现在许多行政机关虽然也强调要减员增效,但实践中有时却会逆向运行。如某省国土资源系统超员高达30 % ,个别县国土局多达500 多人,超编好几倍

2008-05-12

论降低行政成本的前提

一、国家、政府与政府的职能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目前有关国家产生的各种政治学说都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的需要,在二者的关系中,社会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积累,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产生,阶级利益冲突随之发生。如果没有一种控制机制来调解这种利益冲突,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混乱状态。此时国家就作为一种超越社会的权威出现,来调解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就会转变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契约论的观点则认为,人们最初生活在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之中,享受自然权力,人类行为受自然法的支配,但由于这种自然状态存在很多不便、冲突和恐怖,人们就联合起来,订立契约,每一个人都让度出一部分自己的自然权力给一个公共机构掌握,由这个公共机构来调解冲突和控制恐怖,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力和安定的生活,这个公共机构就是国家。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政府是国家的具体化,国家产生的必然性也就体现了政府产生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1)保护公民的

2006-03-27